吃飽了飯,養足力氣,繼續下午的社區課程彩繪魚和生命年輪。彩繪魚是利用這地區特有的頁岩每個人親手彩繪成布同色彩風格的小魚。從每個人的作品約略可以看得出一個人的性格。筆劃細緻講究小細節的作品,想必出自嚴謹、細心或是龜毛的人之手。而眼睛、嘴巴、魚鰭甚至魚鱗一樣不缺的作品,想必作者具有實事求是的性格。有些人用色大膽,單一色塊,是很有主見的個性。有些人各種顏色都要用上一些,又想混色,又想表現圖樣,眼花撩亂的,是個貪心,什麼都感興趣的人...。這是一堂很有意思的個性觀察課程。

而我特別喜歡的是接下來 謝 老師帶大家做的生命年輪。在我眼裡, 謝 老師是一位十足的生命禪師,從簡單的小地方帶大家領悟生活,體驗生命。生命年輪說穿了沒什麼,就是把一片片木頭橫切片透過瓦斯噴槍的烘烤,因為季節更替成長速不度一、密實程度不一的木頭隨之燃燒出不同的層次而讓木頭的年輪更顯得清楚。如果只是這樣的動作,那麼也許只是國中...,不,是國小的美勞操作課程。 謝 老師教導大家透過刮除已烤過的木片表面碳化層,仔細的感受人與木頭之間的關係。當自己的手握著的銅刷,順著年輪的方向,輕重適中的將焦炭刷除,隨著黑色粉末的飄落,黑亮的年輪逐漸的顯現出來,彷彿自己幫這木片找到新的生命價值。當我用軟毛鞋刷,一遍遍輕拂過木片表面,這是我和木頭之間的對話,木片在我的反覆刷拭中,顯露出油亮,也隱約透出炭燒味道,讓原來毫不起眼的木片成了一件有價值的紀念品。

  

老師說,在這裡經營社區10年,中間也經歷過和許多社區一樣的迷惑和失焦。媽媽們費盡心思,使用各種材料烹煮豐盛的特色食材,卻終究不敵遊客挑剔的嘴,不敷成本不說,更無法從中找到參與的成就感和認同感。後來,我們改變方式,我們只是簡單的把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方式呈現給大家,反而獲得了肯定與迴響。最簡單的滷肉飯和鼎邊趖反而滿足了每一個遊客的嘴。我相信港邊社區從最早的農漁小村落,經歷了反火力發電廠、溼地生態保護區,直到今天社區營造的豐碩成果,就像這生命年輪一樣,原來生意盎然的綠枝,或是成了木工材料,或是成了廚房灶腳旁的柴堆,終於被細切成片,製成獨一無二的生命年輪。

 

如果說 謝東育 老師港邊社區營造的魔術師,那麼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林銀河 先生是這一切的幕後推手應該當之無愧。忘了是 謝 老師還是理事長說的一句話:什麼是成功的社區營造?當社區居民能自動自發的撿起社區道路旁的垃圾,這就是成功的社區營造。結束了一天充實的體驗行程,Joe驅車回台北和剛好人在中和附近的朋友碰面。也是湊巧,今天的中和四號公園正是中和社區大學的結業活動。一攤一攤的課程成果展,舞台上媽媽們、阿公、阿嬤,還有年輕美眉,正努力的表演他們的學習成果,踢躂舞、自彈自唱...。我看著台上一位年過70的阿公專注的和大家一起跳著踢躂舞,雖然拍子跟不上年輕人,雖然動作顯得樸拙而生澀,但是那投入專注的表情卻令人感動。這就是我心理面疑問的最好答案了吧。看過一些公共電視或是其他新聞節目製作的社區營造的報導,社區媽媽盡心巧思的在地特色菜餚、各種實作、生活課程,好像社區營造就是這麼一回事,搞一些創意美食,搞一些課程成果,千篇一率。要不就是什麼生態社區、環保社區,弄一個生態工法小溪或是弄一些寶特瓶、保麗龍美勞創作。我的疑問是,這跟社區民眾的生活到底應該如何貼近?難道社區營造就是社區觀光化?這一天在港邊社區的貼近觀察和中和社區大學的成果活動,讓我找到比較肯定的答案了。還是要引用 謝 老師的一段話,他說:社區營造是去重現過去農業社會大家庭中緊密的人際關係。透過活動的參與,無論是社區居民或是初來乍到的遊客,大家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樣,同吃ㄧ鍋飯,也共同分享當下的生命感動。這些也許就是那些無論是特色佳餚、操作課程、學習展示...這些「社區營造符號」背後更深層的涵義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愛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