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小時候就常去坪林玩。家族的大堂哥曾經在坪林租(or買?)一塊河川地,整理為露營場,在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就經常去大堂哥的露營地玩水、抓蝦、露營。小時後覺得怎麼大人們每次在坪林吃飯一定要點一大盤的蝦子,炸的酥酥脆脆的,可是好難剝殼。長大一點才知道,原來溪蝦不用剝殼,直接整隻嚼碎才好吃。這就是我小時候對坪林的印象。
後來漸漸長大,坪林的露營場風光不再。但是,坪林還是每次想去宜蘭玩的路上必經的中途休息站。北宜公路往台北或宜蘭,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大家總會在坪林歇歇腳。上廁所的上廁所、暈車想吐的下車緩緩心情、肚子餓的品嘗坪林的在地美食…,然後再繼續整裝出發。
雪山隧道通車了,坪林也更加落寞了。人們從雪山隧道呼嘯而過,坪林只剩下高速公路上一個交流道指標上的地名罷了。
近年來,坪林地區除了致力推展著名的經濟作物「文山包種茶」之外,也努力建設各項觀光軟硬體資源,希望能夠讓日漸流失的遊客再次造訪北台灣最大的茶葉之鄉—坪林。
「觀魚步道」就是一項整合環保、生態、觀光建設而來的成果。現在坪林鄉每年實施北勢溪護漁,鄉民主動組成巡邏隊,保護生態資源不被濫捕。每年只有五月開始開放半年的時間,可以提供釣客登記釣魚。其他時間則是全面禁捕禁釣。取而代之的是規劃完善的觀魚步道,供遊客沿著北勢溪旁散步,欣賞溪底魚群生態,以及溪中白鷺、夜鷺…各種鳥類專注覓食的有趣景象。
這是坪林舊橋,建於日據時代。導覽老師說,這座橋除了第一個橋墩曾經在一次颱風中損壞重建之外,其他橋墩歷經多少次風雨惡水仍然屹立不搖。足見當時工程的技術水平以及品質。
一家人從舊橋上探頭看往溪裡面的魚群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