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和圓環文化工作室的一群朋友一起去台北市萬華區的剝皮寮老街散步。
Joe的外婆家就在西昌街的夜市內,小時候每次外婆家總會去龍山寺的魚池看鯉魚,也總會經過龍山寺旁的青草巷(小時候不喜歡那股濃濃的草藥味),三水市場裡的胡椒餅是從小吃到大的道地傳統美味,周邊巷弄內的鶯鶯燕燕也是小時候懵懂年紀的好奇...。好久沒去萬華了,好久沒看到外婆了,今天和朋友們來這裡散步,把小時候的好多回憶都再一次喚回來了。
不過,說來慚愧,我知道龍山寺、老松國小、賊仔市、三水市場...,但是我卻完全沒聽過"剝皮寮",直到今天造訪"剝皮寮歷史街區",原來才知道外婆家這一帶過去的發展脈絡。
剝皮寮即今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圍的街區。現鄰近康定路、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集散地而通稱為土炭市....自清代經日治時期開發至今已200多年...(原文引自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文宣品)
園區恰恰是老松國小旁的整片街廓,看得出真的原始建築所剩不多,園區應該是透過專業的建築設計,重現過去的建築風貌,並且混搭入現代的空間規劃美學,在老舊建築中增加許多棧道、便橋動線,除了增加遊客瀏覽的樂趣,也提供民眾從不同的角度視野來欣賞整個園區的規劃。雖然少了些許的真實感,但是若和四四南村園區的規劃,已經是進步不少了。文化的保存與重建永遠不嫌晚,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出身、生活週遭的文化背景都不熟悉,那又有什麼資格高談闊論什麼五千年傳統、什麼儒學中道...。"剝皮寮歷史街區"是一個提供台北地區民眾,從這些錯落的老房子的角落認識台北過去發展歷史的小小片段。剝皮寮、大稻埕、北投溫泉博物館、四四南村、林家花園...就是這樣一小塊一小塊的拼圖,足以漸漸拼湊起我們對於自己的認識和對於土地的認同,不是嗎?
騎樓上方的復古燈飾
騎樓地面的街牌
復古門環
園區內的一扇小窗戶
棧道上的落葉
園區許多牆面刻意鑲上大片玻璃,讓戶外的人可以看得到室內的操作實景;室內的人也可以欣賞戶外的園區景觀,是很不錯的設計。
左邊應是老街的原始牆面,榕樹的氣根緊緊吸附著牆。
老建築的透氣窗
老磚牆年久失修,鳥類糞便中的樹籽發芽了、長出嫩葉了,然後開枝散葉,成為一顆大樹。
現在看是傳統老建築,在當時可是最摩登新潮的洋樓樓面
園區到處都看得到喜歡攝影的朋友用心取景,而我都很好奇別人的鏡頭都拍些什麼呢?這位小姐正在捕捉一處施工中的木工師傅的樣子吧?!
假日熱鬧的人潮也算是重現些許老街的丰采
老建築就是要青苔才更顯的有味道
園區規劃許多親子互動遊戲,透過遊戲、問答、體驗...,讓小朋友更容易了解到老街過去的風貌。
逛完了剝皮寮,大夥繼續往前,造訪祖師爺廟、青山宮,還有華西街夜市。
小朋友拿起單眼相機架式十足
清水祖師廟也是萬華地區重要的廟宇之一
廟祝振筆疾書些什麼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