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景)

最近台灣的新聞媒體報導最多的莫過於中國大陸的雪災報導,無論哪一個新聞台,把雪災說得好像鋪天蓋地,卻只有引自中國或海外的新聞採訪畫面而沒有「真實的」新聞採訪和報導。還有就是更離譜而八卦的,採訪幾個藝人,看藝人們用誇張的形容詞說著雪災的嚴重性。高凌風是一個經典的好笑案例,從內地返台的路上,隨便用一台數位攝影機,搖搖晃晃的幾個畫面,就算是真實記錄雪災了嗎?究竟他拍的畫面哪裡受災了?車多擁塞到底是繁榮都市的上下班車潮還是災區難民的倉皇逃難?

提這話題,是因為我的人正身在所謂的雪災波及地區上海。因為公司的出差任務,我已經來上海兩天了。出發前,正是新聞報導雪災最嚴重的幾天,不斷的有親友關心詢問:你真的要去上海呀?那裏風雪很大呀?...當我人真的親身到了上海,才發現這裡除了氣溫低了點,說話呼吸總伴著火車頭一般的霧氣,其實一切都很正常。就連期待中的靄靄白雪,很抱歉,並沒有!要不是從位在16樓的辦公室落地窗望出去,看得到較低矮的大廈頂樓積著白雪,別說是雪災,說這下過雪,我都覺得是誇大其詞。

其實,這次中國的雪災是真的很嚴重,上海當地人也說這裡有20年沒下過這樣的風雪了。而上海能維持都市的正常運作,把雪災的影響降到最低,這當然和中國政府的強力作為有關。畢竟,上海可是中國的門面,一個已經躍升國際知名的大都市,這次雪災正是掂掂這座城市到底有多少斤兩的嚴格考驗。而上海應該是以漂亮的分數通過考驗了。

在上海,人們的生活步調似乎並沒有受雪災太大的影響。上班族仍然起個大早,揹起筆電,擠上地鐵、公交車,步調甚至比台北還要快。浦東機場班機正常的起落,旅客往來依舊,看不出半點這場50年難得大風雪有讓這城市受了甚麼風寒,連打個噴嚏也沒有吧?!

也許是我來到的時間點太過幸運,大風雪已過,來到上海的第一天竟然還出太陽,今天雖然下了一整天的綿綿細雨,聽說還會有風雪,卻也還沒有遇上。Joe也只在合歡山上看過「錯過的前一晚飄落」的靄靄白雪,所以對下雪期待多過於困擾。

這一場中國的雪災我剛巧往來台灣、中國兩地,特別在看完光怪陸離的台灣「新聞小說」,關上電視,搭上飛機,來到上海。今天早上「打低」(坐計程車)的時候,「師傅」(司機)收聽的廣播節目正播報著中國各地的救災新聞:「...某某某弟兄提著熱水就往高壓電塔上澆,化去鋼架上積的冰雪,用身體捍衛著這影響兩湖地區多少千萬伏特的高壓電塔...」,新聞事件中,用了不少刻版而八股的歌功頌德。但是對於受夠了台灣離譜的「新聞小說」的我來說,卻是另外的一種受用。別的不說,這些正面事蹟的報導和宣揚,就是現在台灣新聞所缺少的「第四權」的正面積極意義。

新聞若要自居第四權,簡要的說不就是要懲惡揚善嗎?看看也是最近的新聞:王又曾在美國歌舞昇平,舞照跳,妹照把,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王大老闆」。媒體報導又能拿他如何?新聞到底懲了甚麼惡?就連嚴重的一場中國雪災,台灣媒體也搞得像甚麼電影宣傳,就連「明天過後」電影都扯了出來,我還真懷疑那記者到底有沒有看過那部電影咧。

當然,中國的新聞報導方式,倒還比較像是50年代的廣播劇,偉大的事蹟,壯麗的形容詞,激勵人心的結語,再加上壯闊無比的背景交響樂,襯托出偉大中國上下齊心的氛圍,而少了廣州車站,小老百姓萬頭鑽動,搶個返鄉車位的無奈與混亂。

從下榻的酒店到辦公室不過是5分鐘的車程,計程表連跳都沒多跳一次就到了。望著上海熙攘的街景,耳裡傳來廣播新聞,心頭浮上捍衛高壓鐵塔的勇士V.S.高凌風瞎混報導的無厘頭蒙太奇。閉上眼會心的一笑,來這一趟上海,是忙碌苦命的年假出差,也是感受中國在地的過年氣氛,卻也意外遇上這重大事件的關頭,點滴體驗原來只屬於小小電視螢幕裡面的影像與聲音。

從大馬路轉進街上,眼裡映入早已落葉的禿樹襯著兩旁老舊的樓房寓所。上海的繁榮與進步早就和台北所差無幾,但是專屬於上海的符號與氛圍卻清楚的讓我感受著。距離上一回造訪上海已經有10個年頭,印象中從外灘望向浦東的一片漆黑,如今卻已經被上海特有的建築天際線取代。這一趟工作緊湊的上海之行,我不知道能夠感受多少真正上海的在地氣氛,是否有時間能夠稍稍扮演城市旅行者的角色。但是,今天早上我已經從數分鐘的廣播中,聽到了這城市獨特的一面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E愛玩 的頭像
    JOE愛玩

    JOE愛玩~小農、美食、公益、生活

    JOE愛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