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南村信義公民會館  

四四南村,第一次造訪是圓環文化工作室舉辦的導覽活動,第二次是帶狗狗來散步,再一次是朋友在四四南村的創意市集擺攤。準確的來說,這兒應該稱為「信義公民會館」,原來是四四兵工廠的軍眷村落,聚集了來自中國大陸各省份的軍人家眷,不同的方言鄉音,不同的菜色文化,在此交集融合,成就一處發自底層而豐富精彩的外省聚落文化。但是,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卻曾經成為信義區最缺乏規劃的角落,直到眷村改建,違建拆除,所幸當地有心人士成立「四四南村文史工作室」,四處奔走下的以保存部分建築並規畫重整為「信義公民會館」。

造訪此地多次,無論是透過文化導覽講解,細細閱讀會館裡面對於過去眷村歷史的回顧,重現狹弄窄巷內的真切生活:六七口擠在十多坪的小房子,街頭王伯伯家傳來山東大饅頭的香味;陳家傳來湖南鄉音的斥責聲音,三兄弟被嚴厲管教還外帶早晚點名;李媽媽廚房傳來嗆鼻的四川辣椒爆香味….。走出會館外,創意市集固定每個周末在這裡舉辦,各種特色商品、文化創意手作產品,來自每一個內心滿熱情,對自己充滿自信的創業老闆。這裡的一切似乎如此的美好,但是我的心裡總是隱隱覺得這裡的一切不是那麼的真切,少了甚麼最深層的底蘊。再仔細想想,那樣的不安騷動在自己的心裡面越來越巨大,越來越具體。

這樣說吧,從一個園區的規劃便能具體而微的感受執政者對於文化的定義和思維。

樂生園區因為捷運工程利益,不顧施工危險被強迫拆除;當十四張古厝被官商勾結,迫遷拆除;當原住民傳統領域被強劃為國有林地,禁止傳統狩獵文化行為;當圓環傳統市場被強迫拆除,卻無配套經營計畫…..。當這些事件「罄竹難書」的不斷不斷正在發生進行中,對照四四南村被重塑成「信義公民會館」,「寶島一村」被譽為文化大戲,草山行館大火過後還能迅速重建,1980年才完工落成的「中正紀念堂」被指定為古蹟,台北市的代表小吃不是魯肉飯、蚵仔煎而是牛肉麵…..。這些事件的對照,執政者對於文化的定義和思維終究逃不出「文化服務於政治」的本位沙文,這不但使得文化的其他多元面向受盡不公平的對待與傷害,對於被定義為政治正確的文化何嘗又不是背負莫須有的原罪包袱。

更深入的思考,難道信義公民會館的成立就真的保存體現眷村文化嗎?牛肉麵難道就是外省美食的全部了嗎?「寶島一村」、「草山行館」、「中正紀念堂」那更只是執政者的「文化政治正確」的樣板罷了。回頭看看「信義公民會館」,這裡終究只是個掛著「四四南村」面具的文化祠堂罷了。幾幅黑白舊照片,搭配沒由來的舊本子、舊證書、舊腳踏車….,毫無章法的妄想用不成結構的散落片段,搭串起具體的眷村文化背景。巷弄出入口用鐵柵欄圍起,建築物不過只是沒人居住的「眷村樣品屋」。

創意市集的有機農產、創意手作….哪一樣和眷村文化有所呼應?咖啡店說穿了更只是文化雅痞聚集的場所,有哪一位文青坐在這裡喝咖啡而能對眷村文化有所發人省思的立論?

我非常敬佩那些為四四南村社區保存歷史蛛絲馬跡的老伯伯們,他們對中國的鄉愁,他們對四四南村的眷念,那是這一區居民的共同語言和記憶。我更喜歡導覽的時候,眷村老伯伯精彩的訴說著四四南村過去的往事,是那樣的生動迷人,但是當耆老凋零時呢?執政者做了甚麼文化保存的工作?閉鎖的巷弄甚至比也是不成文化的各地老街還要死氣沉沉。我喜歡創意市集的活力,但是當市集存在於如此具有文化背景的地點,是不是更應該用心的和在地文化有更深刻的連結呢?我還喜歡在「看似有文化氛圍」的咖啡店,喝上一杯我根本也說不上好壞的咖啡。但是,如果這裡是小晶華、龍門客棧呢?會不會更顯得精彩貼切?

你說我泛政治思考也好,你說我雞蛋裡挑骨頭也罷,坐在四四南村的草地上,眼前的眷村老建築和不遠處101大樓形成強烈的對比。文化不是應該就是人民生活的全部嗎?當四四南村的居民被遷離,當眷村特色店家活動不在,當老房子只是一棟一棟被鎖起來的建築,在我腦袋裡,四四南村就和重慶圓環淪為大玻璃屋、萬華剝皮寮淪為電影背景一樣,在天龍國膚淺的文化思維之下,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用來敷衍詐欺天龍國民的假看板。這些地方在我心中的感受,用外省朋友的一個形容詞還真是貼切:「個隱!」

相關閱讀

四四南村~永遠的鄉愁

四四南村~永遠的鄉愁~都市發展與歷史保存的拔河

四四南村~永遠的鄉愁~當年的艱苦生活

[剝皮寮,萬華]圓環文化工作室週末散步~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

arrow
arrow

    JOE愛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