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也許不是台灣特有的商業文化或是都市特色,卻也是在台灣玩不容錯過的一站。我喜歡逛夜市,仔細數一數我逛過的夜市包括:大台北地區的士林夜市、寧夏夜市、饒河街夜市、師大路夜市、通化街夜市、廣州街夜市、華西街夜市、南機場夜市、新莊老街夜市、板橋南雅夜市、永和樂華夜市、淡水老街夜市、三重三和夜市,以及基隆廟口夜市、台中逢甲夜市、東海夜市、一中街夜市、嘉義夜市、高雄六合夜市、墾丁大街夜市、羅東夜市、花蓮南濱夜市….

感受每一個夜市不同的特色和魅力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士林、饒河街、華西街夜市,非常容易遇到帶著相機的外國觀光客;寧夏夜市的蝦仁蛋包湯、新莊老街的麻辣臭豆腐、基隆廟口的奶油螃蟹、羅東夜市的羊肉湯則幾乎是當地才有的招牌。就算是到處都吃得到的蚵仔煎、水煎包、炸雞排許多人也說得出哪一個夜市的哪一攤最道地最有名。

我個人非常喜歡而且迷戀羅東夜市。仔細想想原因,也許是因為它有一點近,卻又不是可以每天去逛,更特別的是那裡有我非常喜歡的三樣台北吃不到的好味道。於是,每次想起嘴饞卻不是都可以輕易被滿足的口腹之慾,但是也不會因為真的太遠以至好味道被遺忘的曖昧時間間隔,讓羅東夜市成了Joe最念念不忘的夜市。至於是哪三樣獨特的風味呢?當歸羊肉湯、包心粉圓以及一串心。我以為上次從羅東回來我已經把照片整理好並寫介紹過羅東夜市了,剛剛找了一下文章,發現原來還沒。下一篇文章吧,我會來好好介紹這令我迷戀的地方。

廣州街夜市則是Joe逛夜市最覺得風格獨特的一個夜市。廣州街其實就和華西街夜市成丁字型相接,在風格上很相近卻又大大不同。應該這樣仔細的形容,華西街夜市裡蛇肉攤的殺蛇表演、台南度小月擔仔麵還有各種的情趣用品店,應該都是最貼近庶民的生活呈現,卻被框起畫框成了觀光客的特色景點。而華西街走到底轉入廣州街,少了遮雨棚和刺眼的大瓦數鹵素燈,「生活映像」卻轟地真實圍繞在我的週遭。麵攤桌上客人的蔘茸藥酒、人潮圍觀的「海關沒收品」拍賣、二手手機、廉價西裝褲成衣服飾以及更在小巷子裡跑馬燈曖昧閃爍的「茶店仔」。這裡更多的三教九流、市井小民,在這裡出沒的人們感覺多半是在地生活的民眾,這夜市提供了他們生活所需。相對於觀光夜市的人潮,是消費、休閒娛樂、找樂子,廣州街夜市的人潮更像是他們很自然的生活必需。當華西街夜市的觀光客不小心踏入這裡,是很容易一眼就被分辨出來的。

市集的形成有其再自然不過的社會因素,社區居民的集中、消費需求的產生以及聚集經濟的效益等等,都讓傳統廟埕、大學附近、高密度住宅的附近自然形成了夜市商圈。甚至在一些縣市地區,因為土地利用取得容易,有所謂的流動夜市市集。攤販們有個召集人或是組織,向各地鄉鎮市公所租借停車場或大型空地,並且規劃水電設施,就這樣週一到甲鄉,週二到乙鎮,如此循環。當地居民也把每週一次的夜市當成生活娛樂的重心之一,我在大甲生活的那半年就如此體會。然而,夜市商品的高度複製性卻也讓各地觀光景點很快速的被攤商模組化的複製侵占。當我們在九份老街、深坑老街、墾丁大街、花蓮南濱,只品嚐得到同樣的芋圓、烤臭豆腐,玩一樣的空氣槍、彈珠台,挑一樣的99T恤。那又何必花大老遠的交通時間,不如搭上捷運,士林夜市什麼都有。這也是我不再喜歡去九份,不再對墾丁有衝動的原因。雖然基隆廟口的營養三明治在台北也吃得到了(甚至更好吃)、綿綿冰每次排隊那麼長令我沒力了,但是基隆廟口還有一攤又一攤風味獨特的奶油螃蟹、酥炸海鮮值得我去造訪品嚐。坐在廣州街夜市攤位上,旁邊不時傳來的划拳喲喝或是就是比觀光夜市道地的滷肉香味,也是讓我三不五時造訪的獨特理由。這些才是每個夜市獨一無二的識別證吧。

不是每一個夜市都要服務於觀光客,當夜市的規劃一開始就把目標設定為滿足觀光客,也許反而容易陷入顧此失彼的尷尬場面。台北市幾個傳統市場的更新失敗案例(例如最有名的建成圓環案例),會成為小馬哥角逐總統寶座的痛腳之一,恐怕也是當初市府團隊推動規劃時所始料未及的吧。猶記得TVBS全民開講節目有一段時間規劃了夜市主題,李大記者和來賓們努力的營造出台灣各地夜市的蕭條,真是令人嗤鼻與不齒,刻意挑選夜市較冷的時段和鏡頭,搞得好像全台灣經濟民不聊生,夜市沒人消費。我可是剛從士林夜市填滿了整肚子的水煎包、生炒花枝和愛玉冰才回家的。

夜市的生命力是自然律動的。觀光夜市的招牌就是特別明亮;大學城夜市的東西一定特別新奇而且物美價廉;社區夜市口味總是最實在商品也是最生活化;流動夜市的娛樂機能永遠也是小朋友每週所引領期盼的。至於每個觀光景點的市集,就回歸市場機制吧。如果觀光客們滿足於模組化而無地域性差別的商品,那我又何必碎碎念呢?相反的,當觀光客厭倦了,最有感受也最在意的一定是商家自己,如何求新求變,尋找商品定位,也不用我在部落格空操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愛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