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跳舞時代 官方網站

六月初參加了由圓環文化工作室水瓶子主辦的導覽活動「舞過一世紀」,參觀了台北當代藝術館和蔡瑞月舞蹈社,而且藉舞蹈社場地欣賞了一部非常棒的紀錄片「跳舞時代」。一直想把心中的感動仔仔細細的寫下來,一方面這一兩個月工作正值較忙碌的時期,一方面這題目實在太大了,不容易下筆。每每打開電腦,腦袋中的想法總是千頭萬緒,毎一個念頭都可以是一篇文章,終於又闔起電腦放棄。

從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說起吧。從自己考完大學聯考的青澀少年開始,就以為自己和那些背得死去活來的歷史不再有任何關聯了,卻在年紀越長,接觸事務越多的時候,發現原來自己(或老師灌輸給我們)歷史的定義,竟然狹隘到只是聯考得分的方法和獲取文憑的工具,和數學三角函數的公式、理化元素週期表、國文字詞解釋、地理首都物產一般,聯考考完的下一秒鐘開始似乎就再也沒有用過了。然後在偶然的機會中,重新到民生西路上品嚐兒時記憶中父親口裡的台北最老滋味的肉粽四神湯,開始仔細思索二十年前台北的模樣;當和父親一同仔細的逛過迪化街永樂市場,開始思索父親年輕時候,大稻埕的繁榮景象;當有機會站在麻豆古水道遺址旁邊,開始遙想歐洲民族大航海時代的福爾摩沙古麻豆碼頭繁榮的情景;當有機會讀到一篇又一篇關於南海民族、台灣原住民的相關文章,心中開始建構起,當歐洲羅馬帝國、黑暗時代,中國漢唐宋元明清朝代更替之際,台灣其實早已開拓起偉大的泛太平洋環島海洋時代。原來歷史的意義真的在這裡,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能知道自己將往哪裡去。無論是從文史資料或是生物鑑定都可以肯定的說,幾乎八成以上的台灣民眾都有著原住民的血統,當我們被教育著所謂的大中國漢族思想以及執著於父系血緣的考據(甚至許多是在清朝的原住民被迫捏造的。就像日據時代皇民政策或是國民政府時代原住民冠漢姓政策一般),我們竟然對自己血統中一半以上的台灣原住民文化一無所知,什麼是高山族,什麼是平埔族;什麼是西拉雅?為什麼總統府前面那條路要叫做凱達格蘭?當我們對自己的家人生活作息都不知道,對自己的鄰居長相姓名都不認識,卻執著於某某遠房親戚吃飯的口味鹹淡,這應該顯得很滑稽吧?當我們無法對自己了解透徹,又如何去認識我們的週遭,更遑論關心這塊土地,又如何去了解中國、參與世界?

再來談談「去中國化」吧。這也許是一個被媒體操弄壓榨的幾乎沒有剩餘價值的廉價偏頗名詞。我試著用自己的理解重新定義這名詞,或許用「去假中國化」比較適當一些。是的,我在馬祖當兵之時,第一次站在碼頭上遙望見海平面的那一端綿長無邊際的海岸線,竟然就是中國,那心中無比的震撼與嚮往,現在回頭想想,那真的是一種感動,而非愚蠢。一種對遼闊疆土的感動和自己從未踏上卻有著同樣語言文化的人們居住的土地的嚮往。我們血液中的確有著部分的華夏民族血統,我們用的語言文字的確源自中國,我們的文化價值的確和中國密不可分,這些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也無法用「去中國化」四個字簡單帶過。但是另外其他長期被忽略隱瞞的事實呢?包括漢族血統在內以及其他的原住民血統呢?原住民原來的語言呢?原住民原來的文化價值呢?該被端正的是「假中國」。就連中國境內,純正的漢族血統恐怕也不一定是多數了,何況台灣民眾當中,漢族血統因為漢番通婚而一再被稀釋,卻在國族主義的面具之下,過去身分證上面還要標記有「祖籍」,難道爸爸、祖父的源頭是祖籍;媽媽、祖母、外婆的源頭就不是祖籍嗎?當我們慎終追遠的對象是福建、山西、河南,為什麼卻遺忘了西拉雅、凱達格蘭、卑南、阿美?與其如此粗糙而暴劣的形容「去中國化」,不妨更周延的確認並拆除「假中國」的誤認與謊言,重新建構完整的包括「中國文化的」、「殖民文化的」、「南島原民文化的」、「西方文化的」真正包容而展現台灣生命力全貌的「台灣人」。

就像是在重新拼湊完整的生命拼圖一般,從閱讀、旅行、生活當中獲得毎一塊拼圖線索,我開始除了可以背誦出中國朝代和西洋歷史更迭之外,漸漸的我也可以描繪出在同樣的時間軸線中,台灣除了紅毛、鄭成功、日本人、國民黨之外,還發生了哪些大事。我是這麼看待紀錄片「跳舞時代」。

當我們驚嘆於瓊瑤、二秦二林、朱延平的電影產量和地位,卻沒多少人知道其實台灣電影真正蓬勃發展而產量驚人的卻是台語片,1955~1981竟產出1000多部台語片(詳閱wikipedia)。同樣的,台灣的流行音樂史中,台語流行歌曲的演進和發展也少被人完整描述。「跳舞時代」其中一個片段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位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老職員描述著當年位在今天博愛路上的唱片公司,可是當年台北城最風光的流行音樂集散地。鏡頭轉往今日的博愛街頭,當年的建築物早已不復存在。原來1930年代的台北城有這麼一個所在。「跳舞時代」裡頭有太多的歷史拼圖,有一些是我連結的起來的,例如我也朗朗上口的台語老歌,原來是當年最流行的歌曲;原來,歌仔戲在台語唱片也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原來,當年的流行中心是在博愛路上。這一切都再幫我找到幾片屬於台北記憶的拼圖。台北古城不僅僅是幾座失去城牆的城門,而博愛路也不再只是我去世運麵包店買滷味才會經過的地方

晚了,還是有好多感觸還沒一一寫下,先這樣吧。對了,「跳舞時代」真的是一片輕鬆好看卻又富深刻內涵的紀錄片,值得買回家收藏。

ps.另外,推薦兩篇簡介杜正勝的文章。如果想從政治新聞認識一個人,那無論藍綠,早就被媒體扭曲放大而失真。這兩篇文章會讓幫我們還原一個學者真正的風貌和社會地位。

【Caffen的單眼相機】哈哈鏡--媒體與學術間的杜正勝

【Caffen的單眼相機】哈哈鏡--媒體與政治領域間的杜正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愛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