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轉貼自CTIN台灣旅遊聯盟

在傳統的觀念中,進補只是冬令之事,夏秋之季,天氣炎熱,進補是沒有必要的,其實不然,秋季適當的進補,不僅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而且也為迎接寒冬來臨奠定基礎。
   中國的養生之道乃根據天時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改變,以「春生養肝、夏長養心、秋收養肺、冬藏養腎」為四時拿捏的原則。由立秋至霜降的三個月,稱為秋季。

   養心氣(精神)、清淨肺氣、培養適應秋季的能力,收藏由肺臟所吸收的天之氣,就是「秋收養氣」的道理。夏至到秋分是過度變化最多的時節,入秋氣溫逐漸轉涼,空氣濕度低而燥氣襲人,此時口、咽、皮膚等均感乾燥,容易形成「秋燥症」,「秋燥」它不是指單一疾病,而是統指秋天發生的以「肺症狀」為主的一般感冒、呼吸道、畏寒或口乾舌燥等問題。中醫認為:「秋傷乾燥,上逆而咳多為痿厥。」,故仲秋以後進補以「滋陰潤肺」為上。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有載:「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其中「麻」即芝麻,具有滋陰潤燥之功,而「潤其燥」正是秋天進補之大法。
   再就中國五行理論而言,秋天與「金元素」息息相關,而體內「金」是否平衡,則攸關肺與大腸的健康。若依據中國的養生學,若你是屬於消化或腸胃不佳的人,或整個冬天都離不開感冒,或是呼吸系統的慢性病患,為了避免秋老虎傷人於無形,並兼而享有一個舒服的冬天,現在應該為自己及家人做一些準備。
                  壹、初秋進補
   初秋該如何進補?因為人們經過炎熱的夏天,身體消耗大,而進食較少,體內的營養物質相對「空」了,根據中醫「虛則補之、損則益之」的原則,初秋進補是非常有必要的。 初秋時期,經歷夏日漫長酷熱,人們頻喝冷飲,常食凍食,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故秋涼伊始若驟然進補,恐讓疲弱的消化器官有難以承受之虞,故初秋進補宜先調理脾胃,可先補食一些富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如:魚、瘦肉、蛋、山藥、蓮子、薏仁、豆類、當令新鮮蔬果。另外,涼爽的秋天使人胃口大開,進補應以平溫食材為主,可先從湯類加些黃耆、當歸、參鬚、紅棗、枸杞子等涼補中藥,以達滋補之效。但對於羊肉、韭菜、紅豆、人參等溫熱食物,除非陽虛體質者,應該儘量少吃。

(未完,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秋天好好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愛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