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轉貼自行話

Joe先說幾句~~我相信Web2.0與其說是一種機制,一種模式,不如把它當作是一種概念比較貼切!!就像blog一樣,很多人分不清楚什麼是留言板??什麼是討論區??什麼是論壇??什麼又是blog.....其實在表現方式上也許像近似,但是在內在精神及使用上確有天壤之別!!!(忍不住再抱怨,奇摩這實在很不blog~~~)在Web 2.0當紅的現在,這一篇文章卻也提出了獨特而不同的見解....看官自行研讀囉......

Web 2.0 ? 這是啥鬼東西

第一次聽到 Web 2.0 這個名詞,大概是網路泡沫快結束的 2003 年底,由電腦界有名的出版商 O'Reily 發布了這個名詞與概念,不過當時並沒有什麼迴響,因為其中並沒有提出什麼了不起的概念,所以也沒有人真的當成一回事。

很有趣的,從去年開始,美國也好,台灣也好,卻有人開始逐步炒作這個概念。最近的商業週刊與數位時代這兩本雜誌,都不約而同以 Web 2.0 作為專題報導。似乎 Web 2.0 正將成為網路世紀的一股新浪潮,將徹底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

Is it real ?

"Hype" 這個英文單字,通常代表不理性的追逐與沉迷,在熱情高漲或有色眼鏡下,對事物做出過高的評價。舉例來說,巴西隊在世足賽開高走低,媒體就可以問這個問題 - 巴西隊是個 Hype 嗎? 或者是當阿扁 2000 年當初當選總統時,當時被當作台灣改革與希望的象徵,而過去六年施政成績不佳,我們也可以說 - 阿扁當年過度被 Hype 了。 以現在來說的話,馬英九可能正是泛藍群眾的 Hype。

Hype 的問題是什麼?

簡單來說, Hype 過後一場空。你當年越 Hype,之後真相揭發後就越失落。

Web 2.0 is hyped.

Web 2.0 是個 Hype,這是我的看法。

為何這樣說呢?

因為 Web 2.0,並不是什麼嶄新的觀念,也不是科技的突破,並沒有造成任何網路行為的改變,甚至不可能造成商業模式的改變。Web 2.0 在我看來,只是把所謂的 Web 1.0 中一些比較屬於社群發展概念的東西結合起來,整合出一套群眾傳播,社群合力的一套營運概念。這套概念並不會對網路世界造成革命,甚至不能廣泛用在所有的網站上。並不是所有網站都適合使用 Web 2.0 的概念的。

我們來看看幾個 Web 2.0 的定義好了。

Wiki: Wiki 認為 Web 2.0 雖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卻通常包含了以下的特質。

The site should not act as a "walled garden" - it should be easy to get data in and out of the system.
資料容易加入與取出
Users usually own their data on the site and can modify it at their convenience.
通常使用者擁有自己的資料並且可以自行更改
Mainly web-based - most successful Web 2.0 applications can be used almost entirely through a web browser: this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by the phrase "network as platform".
通常是以網頁方式呈現,基本上只需瀏覽器便可作用。
Data returns should be dynamic, not static, changing depending on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r's query (e.g. keywords, location).
資料通常是以動態的方式回傳,而非靜態
An "architecture of participation" that allows users to add value to the application as they use it.
通常會有系統架構鼓勵使用者參予,以增加其內容與價值
Some social networking aspects.
會加入社交方面的功能

商業週刊裡面提到的,則是 1.參與取代接收 2.分享取代控制 3.資源分散取代資源集中 4.免費取代收費。

數位時代裡面提到的,則是 "Web 2.0具有三大特點:第一不論是鼓勵使用者參與內容創作,或是使用者之間的互動,總之所有在網站做的事,都要從使用者為中心出發;第二個重點是開放的重要性,因為透過開放的討論,才能回過頭來豐富使用者的經驗,比如說Google地圖服務,就被廣泛運用在旅遊日記的標註,或是房地產買賣的檔案中;最後,Web 2.0強調使用者網絡的外部延展性,也就是說經由服務的提供,形成去中心化的型態,像Skype網路電話,或是崛起於西班牙的無線網路服務公司Fon,就是擴展網絡外部性的例子。 "

從 O'Reily 的定義來看,其中所有的特質都是在所謂的 Web 1.0 時代就發展出來,並且成功的概念。而商周的概念根本是扭曲了 Web 2.0 的概念,硬是加上了"取代"這個強烈的字眼。數位時代的定義倒是比較接近原始的歐萊里定義。

仔細看看 Web 2.0 的定義,你會發現,Web 2.0 只是將"社群參與創作"這個概念,包裝上一個華麗的辭藻。所有 Web 2.0 的概念與實作,全部都在 1998 ~ 2003 這段期間,就都已經發展出成功的代表性案例。但在商業媒體的刻意與無知之下 ,這些已經存在很久的東西,全搖身一變成了商業雜誌大肆炒作的 "革命性網路概念"。

不相信的話,我們就來看看吧

Web 2. 0的概念 - 全部都出現在 Amazon 的讀者書評,Ebay 的 C2C 交易,ICQ 的點對點溝通,Yahoo 的個人化首頁My Yahoo,Napster 的 P2P 網路傳輸,等數不盡的 Web 1.0 網站...

今年的 Web 2.0,就是去年的藍海策略,都是人為炒作一個已經存在已久,也非革命性的東西。

好笑的是,即使刻意炒作,我們都可以看出這些商業媒體的不專業。......(未完,閱讀全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愛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